【产后修复】盆腔脏器脱垂,你有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盆腔脏器脱垂这个话题还是十分的陌生,但是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会给女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盆底器官脱垂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妇女,大约有50%妇女患有盆底器官脱垂,有研究报道年龄<60岁的成年女性中,需住院治疗的POP的发病率达2/1000;女性一生经历盆底修复手术的概率到80岁时约为20%。
女性盆底的筋膜、肌肉和韧带共同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托」,像一张「吊床」,将子宫、阴道、直肠和膀胱等器官维持在其正常位置。
但当「吊床」出现松弛的时候则会造成盆腔内器官下降,脏器的位置及功能都会发生问题,主要症状是阴道口有组织物脱出,可能会伴有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障碍,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怀孕妈妈的身体需要调整力线,以承担起胎宝宝日益加重的重量,这会令妈妈出现挺胸、凸肚、骨盆前倾、股骨内旋、膝内扣等姿态。而日渐增大的子宫,向下压迫膀胱和直肠,都会给盆底肌造成过度的压力。
尤其在孕后期的时候,在这种力线情况下,骨盆底肌本已处于过度松驰的状态,就更会加剧骨盆底软组织的损伤并减弱骨盆底肌的肌力。
有统计报道半数的经产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殖道脱垂,其中10%~20%因症状较重需要寻求帮助。
阴道分娩尤其是难产能不同程度地损伤会阴神经、肛提肌及盆内筋膜等盆腔支持组织,导致生殖道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和粪失禁等,且随着阴道分娩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第二产程延长、巨大儿、器械助产、第一次分娩年龄<25岁等,更容易对盆底造成伤害。
年龄越大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几率越高,且每增加10岁该病的发生风险就会增加四个百分点。
绝经女性是盆腔器官脱垂的易患人群,约60%的严重脱垂发生于60岁以后。雌激素具有调节盆底胶原代谢、维持盆底组织形态和张力的作用。
但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盆底支持组织修复再生能力有可能降低,而容易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易发生盆腔器官脱垂。
盆腔手术史在盆腔器官脱垂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众多研究表明子宫切除术可能是术后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在盆腔重建术后也有可能引发盆腔器官脱垂,相关研究显示,进行阴道手术可增加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
如果您属于以上人群,可通过积极的盆底肌锻炼预防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